工研院蔡書憲博士:這些加工廢棄物不要丟,工研院帶你發現新商機
共好行動
2025/02/21

文/曾怡陵.攝影/張家禎
「豆渣放久了會發臭,做豆腐的人到哪都受不歡迎。」多年來,名豐老闆黃孝誠為了豆渣傷透腦筋,每年都花不少處理費。但現在,這些廢棄物竟然能創造商機!在「2024里仁廠商交流雙年會」中,工研院中分院蔡書憲博士分享科技農工技術組的研究成果,翻轉大家對廢棄物的想像。
「要做循環經濟,運輸是最大的痛點,如果原料分散各地,要做進一步的加工運用就很困難。」這幾年,蔡書憲的團隊到台灣各地盤點原料的集中性和特性,整理出葡萄藤、豆渣、銀合歡等農業生產及食品加工的生質廢剩資源,將它們進行分類和加值潛力的評估。之後再依據原料特性製成農業資材、土壤改良劑、病蟲害防治劑、肥料等資材。
剩餘物不是垃圾,除了減碳還能增值
工研院已經針對一些剩餘物規劃出循環再利用的體系。桃園的豆腐產業聚落每年產生龐大豆渣,清運成本高昂,而且容易發酵,造成空氣汙染。工研院開發出應用技術,將豆渣轉化成食品或飼料,提高附加價值。
全台種植釀酒葡萄密度最高的彰化二林也面臨相似的困擾,農民為了快速處理大量的葡萄藤殘枝,常採用焚燒的方式處理。現在這些殘枝可以經炭化後變身生物炭,成為友善環境的農業資材,調整土質的同時還可以減少碳排放。
除了國內應用,工研院也積極拓展海外市場。檸檬皮渣開發成飼料,可以讓乳牛吃了後降低甲烷排放量,這讓面臨碳稅壓力的紐西蘭畜牧業者深感興趣。蔡書憲說:「現在做的這些科技研發可以從台灣出發,未來輸出到國外,得到更好的市場發展。」
植物基食物減碳又美味,永續飲食的新選擇
除了農業廢棄物再利用,考量環境變遷的影響顯著,工研院也進行植物基產品的開發。
2023年,知名法式餐廳簡天才主廚的餐桌出現一道油煎鵝肝,口感綿滑,就是工研院使用可以減碳的大型藻類經微生物發酵後的創新蛋白質食材。植物基鵝肝不僅美味、減碳,還可以避免傳統殘忍的強迫灌食生產模式。
不只全素鵝肝,工研院還研發出植物基龍蝦、鵝肝和培根,其中培根已經產品化,成功進入消費市場。
透過創新技術的幫忙,不管是可以回收再利用的農產和食品廢棄物,或是植物基產品,都可以在幫助產業成長的同時,也讓環境更永續,淨零排放的願景指日可待。
蔡書憲 Porfile:
工研院中分院科技農工系統技術組副組長,臺灣大學微生物與生化學研究所博士。專長領域為農業廢棄物再利用、食品加工等技術。
參與「2024里仁廠商交流雙年會」心得:
里仁交流會的環境永續理念優先於利益,把格局放得很大!
在交流會發現原來有這麼多廠商都有廢棄物處理的困擾,我們可以協助他們申請合適的專案,也在規劃工研院未來相關技術發展的時候把這些問題納入藍圖。我參與過滿多次類似的廠商交流場合,但里仁的交流會讓我覺得溫暖,環境永續的理念更優先於利益,格局放得很大。
延伸閱讀
如果喜歡我們的文章,歡迎多多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