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琴師到豆腐職人 名豐在善的場域裡找到尊嚴與價值
食品與廠商
2025/02/21

文/曾怡陵.攝影/張家禎
名豐供應的豆漿、豆腐等豆製品散發天然濃郁的豆香,是許多人餐桌上不可或缺的好物。創辦人黃孝誠從1996年開始與里仁合作,已經超過25年。
黃孝誠曾為那卡西琴師,後來成立豆腐廠。做豆腐,在早期是被看輕的職業,但里仁以尊重和仁善待他,讓他覺得自己的工作是有尊嚴的。他立志做個好廠商,以最高標準對待自己的產品,從創業至今未曾改變。
赴國外取經、選豆 品質經年不變
為了製作出好豆腐,黃孝誠特地跑到京都學做地豆腐。里仁資深產品開發許秀春說:「他的豆漿只榨一次,不洗漿,就是日本說的『一番搾』,煮出來的漿濃度高,顏色鵝黃,聞起來豆香味濃郁,喝起來會回甘。」
許秀春觀察,黃孝誠最自豪的,一是產品多年來維持一貫的品質,二是自己飛到美國,跟農場契作品質優良的非基改黃豆。黃孝誠不因為通路不同而使用不同的原料配方,自始至終都用最高等級黃豆來製作豆漿和豆腐。里仁想要怎麼樣的品質,他也一定二話不說朝著里仁的要求前進。
里仁教會我良善 讓我看見另一種存在的可能
里仁兩年一度的廠商交流會是黃孝誠一定不會錯過的盛會,口直心快的他說:「我很喜歡這個活動呀!,我常跟別人說,我要去當好人。」他認為,里仁讓他知道原來在現實的社會之外,還有另一種生存方式。,在里仁的良善場域裡沾染久了,也會變成好人。
黃孝誠說,想參加交流會是因為「想看看里仁的大家」,他頓了頓:「因為平常我真的不太敢去里仁。」以前他走進里仁店面,店員會拍手歡迎,到了總公司,跟他有交情的工作人員都會來招呼他。「我這樣跑去,大家還有沒有辦法上班?從跟里仁的互動中我學會『代人著想』,我不想太打擾他們。」
交流會提供循環經濟的啟示 為廠商打開新視野
交流會引進新觀念和資源,讓廠商找到解決問題的契機,進而落實永續。在2024年的交流會上,黃孝誠聽到工研院蔡博士分享豆渣等剩餘資源的循環再利用方法,直說是「天上掉下來的禮物」。
「做豆腐的,到哪裡都不受人歡迎。」他表示,生產剩餘物豆渣放久了會臭,「可以臭過3公里」。為了避免公害,一天請要廠商載運3次,處理費驚人。但載運出去可能會沿途漏水,還必須先脫水乾燥,極為費事。蔡博士分享的豆渣處理案例,為他開了扇窗,困擾他二十多年的問題有望解決。
回顧這二十多年的歷程,黃孝誠很感謝里仁讓他感受到尊嚴和價值,「里仁尊重我,尊重到會來我的工廠參觀,我要感謝他們看得起我。」他又說:「不要說里仁是通路,說是通路就是把里仁看扁了。對我來說,里仁是一個『善的循環』。」在這個善的循環裡,他時時刻刻想著如何維持最好的產品品質,用自己的力量回饋里仁的重視,也讓他成為一個得到善與愛,並能將之回饋給別人的人。
廠商小檔案
名豐:1996年開始合作,代表產品:臭豆腐、豆腐、豆乾、豆包、豆漿、黑豆漿
廠商抽言
名豐創辦人黃孝誠:「我很喜歡里仁的氣質,跟一群善良的人在一起,久了我也變成好人。」
商品推薦
延伸閱讀
如果喜歡我們的文章,歡迎多多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