牽起小農與廠商的手,共同守護本土雜糧

里仁的努力
2025/02/21
牽起小農與廠商的手,共同守護本土雜糧

文/曾怡陵.攝影/張家禎

2024年10月下旬,「2024里仁廠商交流雙年會」於松山文創園區盛大舉辦,這一天戶外秋雨的陣陣寒意,也無法澆熄眾人與會的熱情。在里仁總經理李妙玲的開場致詞後,緊接著透過來自產地的影像及廠商分享,來賓們聽見小農們攜手廠商,守護本土雜糧的真切心意。

走進里仁門市,點閱[天天里仁]網站,總能看見多樣化的本土雜糧食品,例如台灣糯小米、紅藜米、紅藜棒、玉米爆爆、黑豆豆漿、黑豆天貝、黑豆豆皮、紅薏仁綠豆湯、小麥麵粉與小麥麵條等等,充分滿足了喜愛有機食品,且力挺本土農產作物的消費者。

但眼前的琳琅滿目,並非理所當然。在進口雜糧以低價輾壓市場的態勢下,要將有機種植、友善耕作的高品質本土雜糧,轉化為各種自然平實的食品,從產地送到消費者的餐桌上。這一段遙遠的距離,端賴小農、食品加工廠與通路三方攜手合作。

守住文化與土地的一線生機

「有人說:『有白米可以吃,為何要種小米?』但小米不只有食用價值,它其實與原住民的文化祭儀、歲時祭儀息息相關。」影片中青山綠水的美麗風景相當迷人,而台東青農林建中的發言更是發人深省。

他視小米如承載原民傳統文化的種子,即便以部落傳統耕作方式種植小米,必要時每日需耗費14個小時不斷巡視田間,驅趕小鳥,疲累至極。但他不但不放棄,還召集更多有志青年一同加入復育傳統作物的志業。

影片裡還能看到在花蓮光復鄉馬太鞍濕地從事有機種植的農友「柯春伎」,她也有著義無反顧的信念。「剛開始種大豆真是邊種邊哭,摸索期很久,很辛苦,但我覺得有機這個方向是對的,保護田地與田地上的生態,才能種出高品質的原物料。」她堅定地說,為了做到這件事,甘願負債,沒有後悔。

契作扶持及廠商相挺,開發少或無添加食品

農友們不畏辛勤,唯獨擔心的就是銷售。要復興本土雜糧,要讓農友無後顧之憂,就必須發展成產銷鏈健全的產業。

「如果沒有得到廠商支持,即便里仁願意支持小農,擴大有機雜糧的耕作面積,這樣的理念也無從實現。」在精采的影片後,里仁產品開發經理周瑜瑛在台上向現場與會的廠商們深深地道謝。里仁不只是透過契作扶持從事有機種植、友善種植的小農,也必須不斷說服具有相同理念的廠商,一同共襄盛舉。

她坦言,為了珍惜友善栽種的本土雜糧;也為了讓小農努力耕作的成果得以被看見,「廠商們往往要面對不確定的風險」,以突破業界慣例與技術瓶頸的方式,開發出各種「少或無添加」的加工食品。

友善環境的堅持成為競爭優勢

成立於1987年的台灣知名穀物加工廠「鈺統」,正是里仁長期的合作伙伴之一。總經理謝孟甫應邀與會,他一上台,就先分享自己與雜糧加工的淵源。謝孟甫的父母畢業於中興農藝學系,長期關注國內雜糧的發展。謝孟甫由於在自家工廠長大,學歷背景亦是食品加工,在耳濡目染之下,他對於本土雜糧的加工研發充滿熱忱。

總經理謝孟甫(左)與里仁開發專員林恩儀(右)聊支持本土雜糧的點滴故事

「曾經目睹山藥因為盛產而滯銷,一斤從40元跌到4塊錢,農友為了去化山藥,甚至提議用山藥粉來抵加工費,看了相當難受。」接掌家業後,正因對小農的辛苦感同身受,也為了給下一代更純淨的環境,謝孟甫認同里仁的理念,多年來攜手合作一同開發出許多穀類食品。

他謙稱與里仁所合作開發的加工品,重量至多幾百噸,只能稱得上是「小打小鬧」。但主持人開發專員林恩儀鄭重地表示:「這些小小的一步,都為守護本土雜糧奠定了重要的基礎」。正因有許多如鈺統這樣加工廠商的勇敢嘗試,才讓許多小農得以安心種出高品質的本土雜糧;也同時造福了消費者。

更令人欣喜的是,時至今日,追求永續已不僅是一份情懷與理想。「各大企業都在致力於減低碳排放,使用本土雜糧就是個好方法,能降低食物里程。」謝孟甫鼓勵現場所有廠商,一路以來的嘗試並非白費,從原物料的使用,到技術研發,都堅守友善環境的原則,定能受到市場青睞。

他的這番鼓舞,有如一劑強心針。不以成本投入或製程難易為優先考量,願意追求食物真味與友善環境的這份堅持,不但不是一種無法獲利的理想,反而在新時代的永續浪潮中,成為這些廠商新的競爭優勢,讓大家能帶著更大的自信與善意,持續努力,讓台灣這片土地更美好。 
 

商品推薦

延伸閱讀

如果喜歡我們的文章,歡迎多多分享: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