樹谷農場的友善紅藜路

農產品與農友
2019/07/24
樹谷農場的友善紅藜路

文/錢麗安 圖片提供/吳東峻、王米玲 

紅藜是台灣原住民傳統作物之一,早年多用於釀酒與祭典,近年來因國際研究證實富含豐富的營養成分,一躍而成養生聖品。樹谷農場場長王米玲基於珍視原民智慧及保種,開始收購原鄉部落的紅藜,一步步扶植部落農業。

有一次,我去屏東三地門部落拜訪一位種植紅藜的老奶奶,她的孫女告訴我,奶奶年復一年地種植紅藜,是因為祖先交代,這個作物總有一天會有人需要。」這段話,勾起台南樹谷農場(前身為奇美農場)場長王米玲對紅藜的好奇,不僅在農場試種,更進一步成為協助原住民部落發展紅藜經濟的重要推手。

 

王米玲

 

樹谷農場場長王米玲收購原鄉部落的紅藜,與里仁共同扶植部落小農經濟。

 

讓更多人共享原住民的好物

「這麼好的東西怎麼可以被埋沒!」王米玲笑說一開始只是單純的想向部落族人收購紅藜,作為企業禮盒的內容物之一。在接觸的過程中,發現原住民雖然會種植,卻沒有計畫生產與通路概念。但「幫他們一把」的結果,卻是有一年突然湧進5、6噸的產量,「我根本無力消化」王米玲大笑說。剛巧遇上慈心基金會執行長蘇慕容與董事長賴錫源到農場參訪,在慈心協助下,很快便聯繫上里仁產品開發專員許秀春,開啟共同協助部落小農經濟之路,陸續開發出紅藜米、紅藜棒、養生粽等產品。

「部落原住民真的很會種,但完全沒有『計畫』概念,加上隨興的個性,一開始真是雞飛狗跳。」王米玲說。有一次明明親眼看著原住民農友種下紅藜,兩個月後再訪時發現全不見了,一問之下才知道對方認為自己更擅長種葛鬱金(俗名竹芋及粉薯),結果就種出三千公斤的葛鬱金。「只好再和里仁商量,開發葛鬱金產品。」

 

紅藜

 

日曬紅藜,是專屬原鄉部落的美麗風景。

 

以互信開創部落紅藜經濟

為了落實不使用農藥與化肥,幾年下來王米玲笑說已發展出一套獨到的雙重管理方式,第一重是讓部落自己管理,「在耕種前先找到部落耕種的負責人,透過他告訴族人相關的規定,之後有人噴藥就會有壓力,因為鄰居會通報;而且採收時,有噴藥的農友就不敢來交作物。」

此外,兩人一組的不定期查訪也是重點,「紅藜種植期大約3~4個月,至少要查訪兩次。查訪時一個人跟農民聊天,另一個人就到處晃晃,看有沒有丟棄的農藥包。」收成後也會送交公正第三方做檢驗,並將檢驗報告給農友,作為賣給其他通路之用。「農民都很高興,因為沒有人會幫他們出這個錢。」

「什麼事情都看很開,很樂觀、沒有煩惱,永遠都要笑笑的。」王米玲說,從2012年合作至今,除成功地將紅藜打開通路,讓部落的老人有事做,有穩定收入,最大的收穫就是從原住民身上學到樂觀的天性,「他們真的很適合務農,種不出來就笑笑地說明年再來。」而每逢豐年祭,就會邀請王米玲參與,甚至二話不說地提供珍貴的傳統服飾給王米玲參加食品展使用,成為展覽會場的焦點。「就跟朋友一樣,這都是始料未及的收穫。」 

 

紅藜

 

商品推薦 - 快來試試看

延伸閱讀

如果喜歡我們的文章,歡迎多多分享: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