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心餐宿在這裡 歡迎蟲鳥蛙獸來入住

土地與生態
2020/09/15
安心餐宿在這裡 歡迎蟲鳥蛙獸來入住

文/王心慈    攝影/黃基峰   圖片提供/陳裕中

棲地營造的重點在於讓田區擁有生物多樣性的生態環境。但台灣地理環境條件多元,平原、濱海或淺山,農友如何在不同環境條件下,在水域、陸域、多樣化棲地這三類,營造出生物宜居的棲地環境?

陸域棲地

 

藏身彰化平原裡的生態百果園

「綠保精神並非一定要刻意營造讓物種棲息的環境,而是重新思考什麼樣的環境能讓動種在此生活,例如,綠籬、長草可提供鳥類、昆蟲隱蔽等。」走進位於彰化縣埔鹽鄉,綠保農友施俊傑暱稱的「百果園」,立即能感受到他這句話的涵意。

位於平原區的果園,卻讓人有身在山中野林之感,沒有明顯路徑,林木交雜,完全看不出這個不到兩分地的園子裡,有超過十種的果樹,柚子、釋迦、檸檬、芭蕉、甘蔗、莎梨橄欖……,還有洛神、紫蘇、芋頭、豆科。施俊傑輕手輕腳地帶著我們穿梭其間,像是怕打擾了園中棲息的生物們。

 

設置天然綠籬  讓生物能安身立命

是天然灌木綠籬,也是鳥類覓食棲息的所在。

退休前是郵差的施俊傑說,從農的念頭是看到老家附近的農夫,四十幾歲就因農藥中毒死亡,讓他有了做有機的想法。索性收回父親留下的地,利用閒暇之餘採有機耕作,希望藉此可以影響周圍的慣行農友。在他退休後接觸綠色保育,發現著重於棲地生態的理念,更契合他以耕作護生的想法,於是胼手胝足開墾出這片慣行田區中唯一可讓動物來去自在的庇護所。

施俊傑以園區外一排樟樹做為天然屏障,並在樹下種植成排的春不老做為綠籬,也成為綠繡眼的覓食區,而靠慣行農田的另一頭則密植芭蕉樹加以隔離。一開始,他以種植柚子為主,沒想到嫩果纍纍的柚子,連帶也招來台灣天牛。蟲害造成無法收成而損失慘重,之後他改變想法,改把果園當成實驗室。有什麼種什麼,慢慢找出適地適種的作物。像是老鼠會在園中鑽洞,啃咬甘蔗,他就在甘蔗旁種植老鼠喜歡的甘薯,成功地降低甘蔗被啃咬的機率。

 

農田裡的實驗家

採收後剩下的筆柿,成熟後剛好可以讓伯勞鳥大快朵頤。

經過四、五年的實驗,施俊傑慢慢摸索出動植物生存法則,一是要有蜜源植物,就像他園中的兩棵筆柿,當初除了讓蜜蜂覓食,也是特別種給秋冬過境的伯勞鳥吃的,「10月以後果園產出變少,筆柿剛好成熟可以讓伯勞鳥大快朵頤。」二是不要刻意製造環境,儘量讓果園保持自然。例如,雜草不要過度修剪、提供適當的水源。為此,他特別在果園裡闢建一個小小的生態池,供園中生物使用,也讓青蛙可以在此繁殖。

「當環境愈趨自然,生物自然就會棲息。」施俊傑說有一天在果園耕作時,發現怎麼有根繩子掛在樹上,仔細看原來是雨傘節,「它不會咬人啦!我們互相對看,牠知道我不會傷害牠,就放心在那邊休息。」,其餘物種像是老鼠、松鼠、彩鷸、夜鷺、螢火蟲、土蜂與各種他叫不出名字的鳥類等都隨時可見,除了是百果園,也像是生物天堂。

當環境愈趨自然,生物自然就會棲息。

「我以前著重作物生產的經濟效益,現在慢慢會關注與萬物共享的農場生態,同時藉這塊土地來影響周遭的人。」施俊傑說,這種與生物友善共生的想法,漸漸在地方發酵,施俊傑說,現在鄰田的青農也受他影響,改以友善方式耕作,希望有一天,埔鹽的綠色保育版圖能愈來愈大。

水域棲地

位於河海交會處的濕地,生物種類本來就很豐富,簡直是鳥類的大冰箱。

為溼地水鳥造一個家

還記得從西伯利亞飛到北海岸金山、生活了500多天的小白鶴嗎?「當時這裡還是荒草一片。」說話中氣十足、人稱阿甘姨的林紅甘說,當年小白鶴就停駐在附近的水田裡,後來在生態工法基金會(現改為春雷環境學社)的工作人員協助下,開墾成適合鳥類棲息的水域環境。

「剛好這塊地位於河海交會處,生物種類本來就很豐富。」阿甘姨笑說,生態農場裡大大小小水池裡的生物,魚、螺、超大顆的蜆、毛蟹、蝦、烏龜,全都是不請自來的,根本就是鳥類的大冰箱。「那一群最不怕人,」阿甘姨指著遠處二、三十隻水鳥說,那是高蹺鴴,正盡情的取用水塘中美食呢!

在水域棲地營造上,面積大約七、八分地的生態園區,阿甘姨規劃了幾個大小不一的水塘和水池,除了讓水鳥棲息,也分別種了茭白筍與大葉田香草等作物。

食農教育的絕佳教室

阿甘姨表示,雖然小時候有跟著大人務農的經驗,但水域棲地的營造還是頭一回,除了跟著生態工法基金會學,就是透過一次次實驗,慢慢找出適合栽種的植物,「常常失敗種不活,但沒關係,就做中學。」阿甘姨笑說,目前生態園區面積大約七、八分地,除了規劃成幾個大小不一的水塘,其餘深淺不一的水池,分別種了茭白筍與大葉田香草;一旁的旱地,則規劃成菜園,嘗試中的作物包括苦瓜、南瓜、地瓜等,還有4塊小小的水稻田,做為鄰近小學農事體驗之用。此外,也在園中四周栽種各式各樣的蜜源植物,如美人蕉、炮仗花、蒜香藤、九重葛等。

大葉田香草不是種就會活。經過不斷試種,田間生態好,不用特別照顧它,反而越來越茂密。

「前提是都採友善耕作,讓人、水鳥與陸地動物都有得吃。」阿甘姨說,成為綠保農友後,不僅學到許多生態知識,也懂得不用化肥、農藥、除草劑,以照顧土地上的所有生命;「我隔壁小叔的田,以前田埂多少還是會用除草劑,現在也不用了。」同時,阿甘姨也化身解說員,讓更多人認識水域棲地環境。

多樣化棲地

成功保育下來的瀕危原生物種--小花石龍尾,必須生存在好水質的環境,例如,呈弱鹼性的水質,也不可優氧化。(圖片提供:陳裕中)

帶頭重現兒時湧泉天堂

2001年的桃芝颱風重創花蓮,土石流也淹沒了花蓮縣光復鄉大全社區的六口天然湧泉,時任社區總幹事的陳裕中帶著社區居民一一找回六口湧泉,並開始思索如何守護這片土地,設立了拉索埃湧泉生態園區。為了保護水源,開始採友善耕作,不使用農藥、化肥和除草劑方式來經營果園,並拒絕水利局將溝渠水泥化的計畫,沒想到卻意外找回花蓮的原生物種——小花石龍尾(又稱菊藻)。

 

找回花蓮原生物種

陳裕中說,長在水中的小花石龍尾對水質要求非常高,水的酸鹼質必須呈現弱鹼性、水溫需終年維持在22~27度間,水質不可優氧化,也不能有廢水排入。為此,除了定期清除水草、也在湧泉放養烏鰡,透過生物防治法來防治福壽螺。「與其說是保育,不如說是保種。」連福山植物園也特地前來取種。

除了湧泉池,陳裕中運用自然地形,規劃出適合不同物種生活的棲地,包括:雜木林、竹林、果樹、長短草區、湧泉區等,並以最小幅度的干預,讓園區儘量維持自然面貌。像是,短草區大約3個月砍一次草,雜木林則採放任,「最大的原則就是不『園藝化』,因為是給動物居住,而非給人觀賞。」陳裕中強調,一旦沒有掩蔽,動物就沒有安全感,因此即便是果園在除草期間,也會分段進行人工除草,讓生物可以找到地方棲息,若遇到特定物種如環頸雉的繁殖期,就不砍草。

為了保護六口湧泉的水源,陳裕中與夥伴採友善耕作來經營果園。(圖片提供:陳裕中)

陳裕中選擇以多樣化棲地申請綠色保育標章,並透過團體導覽方式,讓遊客深度體驗多樣化棲地如何讓人與動植物共享永續生態環境。

 

 

延伸閱讀

如果喜歡我們的文章,歡迎多多分享: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