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綠色保育】運用自然農法 創造水域棲地的生物多樣性
土地與生態
2017/01/01
編譯/黃福惠 圖片提供/林青峰
台東間爬岩鰍是台灣特有種魚類,目前已是數量非常稀少的保育類動物。吉拉米代農友以超越有機規格的自然農法,不施化肥、控管苦茶粕的使用,用心守護間爬岩鰍的溪水棲地。
吉拉米代部落位於花蓮縣富里鄉豐南村,阿美族人在此以連接溪流的百年水圳持續灌溉著吉哈拉艾梯田景觀。吉哈拉艾的哈拉,指的便是兩種水生動物——台東間爬岩鰍和日本虎頭鯊。部落青年藍姆路.卡造說:「會這樣為地區命名,代表以前很容易在附近的溪流看見這類生物。」如今,台東間爬岩鰍卻成了難得一見的保育類物種。藍姆路曾在溪谷見過台東間爬岩鰍吸附在濕岩壁上,也曾於潛水時在急流下窺見其蹤跡。
藍姆路.卡造是豐南社區發展協會的前總幹事,具有臺灣大學環境資源學博士背景的他表示:「水田可以成為很好的生物棲地,卻也可能成為破壞生物棲地環境的因素。」台東間爬岩鰍棲息於與水田相連的溪流中,然而此地的農業曾使用農藥,化肥也影響了水質的酸鹼度,導致包括台東間爬岩鰍在內的水生動物大量減少。「透過自然農法,我們要塑造的是整個水域棲地。」
減少對環境衝擊 多樣生物回歸水田
有機農法通常以苦茶粕來防治福壽螺的危害,但苦茶粕會清掉水生動物的黏膜,讓牠們脆弱不易生存。2011年起,吉拉米代部落開始試行用綠生菌來活化土壤肥沃度的自然農法;同時搭配苦茶粕的施用管制,包括減量、限期,田水必須等苦茶粕分解完才能排放,以降低對台東間爬岩鰍棲地的衝擊;部分田地更是堅持不施用苦茶粕。
苦茶粕減量,就要增加撿拾以及水位控管的勞動量來防治福壽螺,自然農法下的稻米產量亦不如以往。付出這些代價,台東間爬岩鰍變多了嗎?藍姆路坦誠:「由於間爬岩鰍數量稀少,又是隱蔽性生物,現階段無法決然地說有增加。」然而五年來,吉拉米代部落施行自然農法的規模,竟從最初的兩分地逐漸擴張到了目前的三甲地,這中間發生了什麼?
「這兩年,我們發現很多其他的生物回來了,像是虎皮蛙、橙瓢蟲、長腳蜘蛛⋯⋯所以大家很有士氣。」藍姆路說,生物的回歸也為族人塑造了更多元的食用圈,包括鴨舌草、野生空心菜和部分蛙種,透過傳統飲食文化再度與環境連結,不但符合里山精神,也鼓勵了更多族人的投入。
吉拉米代部落曾經參與林業及自然保育署的溼地保育計劃,並在林業及自然保育署的推廣下申請了慈心綠保標章;以復育台東間爬岩鰍為目標而推行的自然農法,在現階段已然率先帶動了其他物種的復甦,假以時日,我們或可見證此地再度成為名符其實的「吉哈拉艾」!
認識台東間爬岩鰍
台灣特有種魚類,僅分布於台灣東部溪流的中上游地區,是花蓮、台東兩縣特有之魚類,也是政府明文公告第二類珍貴稀有的保育類野生動物。牠的特徵在於背上有不規則像被蟲啃過的花紋,喜棲息於湍急之山區溪流,主要以石頭上之水生昆蟲為食。
如果喜歡我們的文章,歡迎多多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