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晨搶收綠竹筍 真正的甘甜來自堅持

農產品與農友
2025/07/01
清晨搶收綠竹筍  真正的甘甜來自堅持

文/高嘉聆.攝影/王士豪

盛夏來臨,各式竹筍搶鮮上市,其中甘美脆口的涼筍冷盤,是夏日餐桌沁爽開胃的風景。一口咬下,滿嘴清香!這道人氣料理,多半來自於綠竹筍。雲林斗六的筍農王啟雄,十多年來專注有機耕作,以友善環境的方式養出鮮甜本味,讓人吃得滿足也吃得安心。

有機綠竹筍筍農王啟雄
投入有機栽培逾14年,早年種植山藥與薑黃,後來也種綠竹筍。每日清晨天微亮,便出門巡田採筍,悉心照顧每寸土地,讓作物安心生長,也讓人吃得安心。

清晨,天空剛露微光,王啟雄騎著一台老檔車駛入竹林。空氣中透著涼爽的氣息,腳下是覆著露水的濕潤泥土,他的動作俐落、目光精準,彎腰掀開落葉與蓋布,尋找藏身泥土中的竹筍。「要趁天亮前採,不然曬到太陽,筍尖出青轉綠,苦味就出來了。」他一邊說,一邊用刀小心剷起筍身,順手鬆開周圍的土壤,確保日後新筍順利冒出。為了守住這份鮮甜爽脆的滋味,他每天揮汗與時間賽跑,從黎明忙到天光。

對身體好的食材 當然要有機種植

這片超過一公頃的竹筍園,從採收到管理都相當耗費體力,但王啟雄依然堅持有機耕作。自幼在農村長大,他曾見識過田間生態的豐饒,「以前泥鰍、青蛙什麼都有,」然而隨著農藥使用普及,這些生物逐漸消失;他從小跟著父親協助家中農務,也曾親眼目睹農藥對健康的傷害,促使他日後決定要用對土地友善的方式耕種。

起初,他選擇栽種被視為養生食材的山藥、薑黃,「既然是保健身體的食材,更應該從栽培方式開始講究。」於是,有機耕作的信念就此萌芽、實踐。後來,他也開始種綠竹筍,是為了分散市場的風險,「雞蛋不能放在同一個籃子嘛。」那塊土地原本偏乾、不易保水,嘗試種過許多作物都不適應,他靈機一動想到綠竹筍,「竹子有遮蔭效果,能幫助土壤保水。」果然,一試成效卓著,便一路耕耘至今。

然而,有機之路從不輕鬆。綠竹筍在第二年受到蟲害影響,幾乎沒有收成、全軍覆沒。俗稱「竹蚊」的竹盲椿象,會吸食竹葉的汁液,留下大小不一的白斑,導致竹葉乾枯脫落,嚴重影響光合作用,使竹子無法順利吸收養分。加上竹筍生長在陰暗的林下,陽光照射不足,更讓蟲害猖獗。

綠竹的地下莖所萌生的嫩芽便是綠竹筍。
綠竹的地下莖所萌生的嫩芽便是綠竹筍。

突破限制 練出種筍心法

為了扭轉困局,王啟雄開始細心觀察、不斷調整管理方式。他發現,適度疏理枝葉,讓陽光灑落林下,不但能改善土壤濕度,也有助減少蟲害滋生。同時輔以物理方式防治蟲害,他逐步摸索出一套屬於自己的種筍心法。

除了病蟲防治,他也投入大量心力改善土壤條件。綠竹筍偏好排水良好的砂質土壤,如果土壤過於黏重,竹筍在生長時需費更多力氣、使勁擠壓才能破土而出,不僅纖維較粗,形狀也會不夠飽滿。為了讓筍子長得厚實又細緻,他鋪設木屑等有機介質來增加鬆軟度,由於砂質土壤保肥較差,他採取分段施肥的方式,精準補足所需,促進根系發展與養分吸收,表層再蓋上布,避免日曬造成竹筍「出青」,產生「紫杉氰醣苷」,也就是苦味的來源。

王啟雄的綠竹筍產期自清明後展開,7 ~ 9月的產量達到高峰,一路延續至10月左右。他在非產期時也沒閒著,園內管理工作同樣繁重。一年之初,首要的工作便是清竹頭。必須揮舞著重達3、4公斤的鋤頭,鬆開土層,將老化的竹頭清除乾淨,「那個比割筍還累!」他解釋,如果竹頭太多太亂的話,新筍就沒有空間冒出來。後續還有堆肥、整枝、蓋布等田間管理工作,一步都不能省,才能迎接下回的豐收。

投入有機耕作,王啟雄說:「最大的收穫是心安,吃得安心,不用擔心農藥殘留;種得踏實,身體不會因為接觸農藥而受影響。」他笑稱,不求賺得多,只盼作物順利成長、品質穩定,如此一來心情也會跟著變好。時間證明,真正的甘甜來自於農人的堅持。

綠竹筍料理小訣竅

王啟雄建議,新鮮綠竹筍以電鍋蒸熟,是最簡單又能保留原味的料理方法。將洗淨的綠竹筍放入內鍋蒸半小時,直到一陣香甜的熱氣飄出便完成。
放涼後儘速放入冰箱冷藏,上桌前再切塊做成涼筍沙拉,最能體現當季風味。切筍時,別忘了要採「滾刀塊」方式切斷纖維,才能保有爽脆口感。
新鮮綠竹筍以電鍋蒸熟,是最簡單又能保留原味的料理方法。

 

  • 原文刊登於《里仁為美》 第78期 P14-15

延伸閱讀

如果喜歡我們的文章,歡迎多多分享: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