花蓮南安 永續農業路上的接力賽

土地與生態
2019/06/04
花蓮南安 永續農業路上的接力賽

「尋寶」讓許多人著迷,上高山、下深海,不是為了一夕致富,而是追求「第一位發現者」的無比成就感。不過,有時寶藏其實不在天邊而在眼前,只待有緣人拿下名為刻板印象的有色眼鏡,就能驚喜發現。

文/楊越涵
出處/財團法人慈心有機農業發展基金會

 

由左至右 林錫輝(左)、林仁義(中)、林泳浤(右)
林錫輝(左)國家公園解說員+布農青農、林仁義(中)擅長維修機器的布農族農夫、林泳浤(右)2016百大青農 (攝影/楊月涵)

「在這個圳溝已經水泥化的田區,是能發現什麼呢?」二〇一六年初,生態觀察家林青峰站在花蓮南安的田區旁,醞釀著未說出口的疑問。

這片位於玉山國家公園入口處的田區,曾經載出一車車西瓜、玉米,最後換上了絨毯般的稻浪。幾位農友不希望這樣的美景只是一幅難以親近的畫,便在慈心基金會、銀川有機米、玉山國家公園、玉山銀行、花蓮區農業改良場的協助下轉型友善農業,讓農友和所有生物都能安心自在。而大自然的生命力,很快便打破了林青峰的成見。

「那時我帶林青峰老師去看田裡的一個小水漥,在那邊認出水裡的小魚居然是菊池氏細鯽。」林仁義回想當時情形,仍歷歷在目。

菊池氏細鯽何許人?牠們是《淡水魚紅皮書》中列為瀕危物種的台灣原生種,林青峰當下便立刻帶著林仁義人工開挖出一個約半人高的小水池,好讓這群「溪流原住民」有更舒適的容身處。這個好消息讓友善轉型初期就全力投入的農二代林泳浤和林錫輝十分興奮。

「你知道嗎?菊池氏細鯽在一九一七年被發現記錄,到在我們田裡發現牠們剛好過一百年!」這樣的巧合讓林泳浤決定要讓南安變成菊池氏細鯽的「休息站」,一方面號召更多農友加入轉型友善的行列,另一方面找更多地方開挖水池。

生態池
意外發現的特有種魚類菊池氏細鯽,耆老帶著孩子們一起用傳統工法石砌出一個生態池。

但,有時候上天偏偏會給予小小的不順遂,來考驗人們的決心。

「剛開始水池挖得很開心,卻發現水慢慢慢慢乾掉」,南安的沙質土壤成為蓄水的最大挑戰,不過,世居此地的布農族早早就知道克服的方法,「我們請老人家來教我們怎麼砌石頭,不只我們青年人來做,連附近國小的學生也一起來幫忙。」

就這樣,從最一開始的「家庭式水池」、長型的「豪華型水池」,到出動怪手的「旗艦型水池」,不僅成為菊池氏細鯽休生養息的基地,也成為復興傳統技藝的起點。「真的很有成就感!」

而因為家中購置農機械,時常受老人家委託處理農務的林錫輝,也因常常在田裡農忙,看到另一番風景。「很多不同的鳥在飛,獾到處跑,甚至山羌還會從山上跑下來,不管是來旅遊的人或是住在這裡的人,都知道南安是個健康的、有活力的地方。」

全南安轉型友善耕作的夢想,即將在二〇一九年實現,他們心中有著道不盡的感謝。「謝謝慈心基金會一路陪伴,希望南安在未來能以綠色保育部落的形象被大家認識,不但生態回來這裡,也期待吸引更多青年回到部落,一起接力,友善農業才能永續。」

農一代、農二代已經起跑,在可能遭遇顛簸的永續農業之路上,南安族人們的樂觀笑容與踏實腳步,將一個牽一個,齊心協力把路越踩越平順。

玉山瓦拉米
玉山下第一畝田─南安的美麗稻田,引清澈的拉庫拉庫溪水灌溉,國家公園管理處委託慈心輔導轉作有機與綠保,三年內面積已超過半數,並命名為「玉山瓦拉米」。

 

【菊池氏細鯽在南安】

 菊池氏細鯽,俗名馬達卡、田溝魚、瘦魚,活潑善跳躍,喜棲息於水流緩、水生植物茂盛的池沼或水渠中。屬台灣特有保育類物種,僅分布於台灣花東地區河川。2016年時慈心基金會請生態調查家林青峰到南安部落觀察時,在有機稻田出水口看到有魚游動,本以為是常見的大肚魚,但細看特徵,出乎意外的居然是罕見的菊池氏細鯽。

菊池氏細鯽
攝影/廖德裕

 

原文刊登:慈心有機農業發展基金會 慈心大地40期 綠色保育專刊,【秋-花蓮南安】永續農業路上的接力賽
原文來源:https://toaf.org.tw/about/magazine/235-magazine040/880-2019-05-09-07-26-13

延伸閱讀

如果喜歡我們的文章,歡迎多多分享: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