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綠色保育】聆賞黃嘴角鴞的嘹亮夜鳴

土地與生態
2017/10/01
【綠色保育】聆賞黃嘴角鴞的嘹亮夜鳴

文/黃福惠 圖片提供/林青峰

花蓮西寶聚落的有機農友張榮城不設陷阱、不毒蟲、不除草,農地的豐富生態保護了眾多生物,也成為保育類物種「黃嘴角鴞」的棲地。

在太魯閣國家公園境內,海拔915公尺處的西寶聚落住著8戶人家,定居此地數十年的張榮城,和太太陳新珠共同經營「新心向榮有機農場」,農地緊鄰森林。

慈心有機農業發展基金會受太魯閣國家公園管理處委託,於2010年協助西寶聚落農民轉做有機、與深化其生態保育觀念,幾年來保育有成,並以黃嘴角鴞為代表物種成功申請「綠色保育標章」。黃嘴角鴞的鳴叫聲「呼-呼-」頗具辨識度,張榮城能以口哨唯妙唯肖地模仿;但牠們白天隱身於森林,人類無法輕易見到,要在西寶待上一晚才能耳聞其聲。

雖然見到本尊的機會少,但張榮城與太太曾撿到一隻翅膀受傷的黃嘴角鴞送去救治,原以為無法痊癒,沒想到兩週後竟康復了,最後將牠野放回歸自然環境,張榮城說「牠眼睛是黃色的,轉來轉去看著你,可愛又有趣。」

 

讓動物在山林的家自在生活

都市人要接受保育觀念相對容易,但生活在山野、依靠農業維生的西寶居民,卻是站在保育與生計衝突的第一線。「以前,蔬果要碩大又沒蟲咬才賣得掉。田地有蟲、有草,代表農民不認真。」張榮城回憶做慣行耕作的期間,多位農友為了讓作物長得又大又美,在長期噴灑農藥後英年早逝。而野生動物對農作造成威脅,擅於捕獵的太魯閣族人便設下陷阱,以絕後患。

對於慈心團隊的進駐,張榮城起初並不具信心,聽說做有機初期難逃虧損,更令他卻步。但慈心團隊的鍥而不捨打動了他,遇到問題也盡力支援,讓他願意從一分地試行有機,如今3甲地已全數轉做有機。現在,西寶居民們也紛紛投入有機行列,並約定不設陷阱。不毒蟲、不毒草、減少捕捉,生態相變得豐富,確保了黃嘴角鴞的食物來源,不破壞林相,也讓黃嘴角鴞有家可歸。

保育漸有成效,張榮城仍須與動物鬥智,不以陷阱捕捉,增派人力巡視農地;例如,防猴網架設了一陣子就被猴群破解,也曾發生整片高麗菜田被猴子家族吃個精光;他還發現,山羊的吃相比猴子優雅,而在農地放念佛機唱頌,猴子好像吃的比較斯文了,他後來轉念:「這裡也是牠們的家,在自家廚房找東西吃不是理所當然嗎?」

聽到黃嘴角鴞在夜裡的鳴叫聲變得更大、看見生態老師捕捉到更多野生動物的影像,不時還有中小學生來參訪學習,讓張榮城覺得很有成就感,「我們以身作則,希望能讓孩子更認同這塊土地!」

認識黃嘴角鴞
二級保育類野生動物,台灣特有亞種鳥類,夜行性猛禽,身長約15~18公分的小型貓頭鷹,分佈於低海拔丘陵至2,500公尺之森林。虹膜與嘴喙為黃色,頭頂有一對尖尖像耳朵的角羽,全身羽毛大致為棕色,雜有黑褐色斑紋。主食為昆蟲,冬季有時會獵捕鳥類或其他動物。喜好鳴叫,嗓音嘹亮。

如果喜歡我們的文章,歡迎多多分享: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