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然谷環境公益信託 永久保育土地的另一種方式

共好行動
2025/07/01
自然谷環境公益信託  永久保育土地的另一種方式

文/李偉麟.圖片提供/自然谷環境教育基地

「環境公益信託」,是民間私有土地落實環境保護以及棲地保育的眾多方法之一,國內的成功受託首例是自2011年以來,位於新竹縣芎林鄉鹿寮坑的「自然谷環境教育基地」。走一趟自然谷,了解環境公益信託在做什麼?

位於新竹淺山地帶的「自然谷」,海拔僅約380公尺,且位於城市與自然的交界,是面對環境危機的第一線。外來種小花蔓澤蘭,曾經大量覆蓋樹冠層,眼看著森林就要衰亡,地主們召集志工協力,先清除再種樹,後續交由環境公益信託單位用心維護,土地和森林逐漸恢復生機,野生動植物開始現蹤。

透過環境信託  荒廢柑橘園成蔥鬱次生林

時間回到2007年,地主們合資買下這片原來是荒廢的柑橘園。歷經多年整理,在2014年由台灣環境資訊協會與3位地主訂下永久性的信託契約。在協會的自然谷環境教育基地小組低度干擾的經營方針下,土地和森林逐步恢復,如今已是蔥鬱的次生林林相。2021年開始,麝香貓與溪流指標物種食蟹獴,陸續現身在紅外線自動相機前。目前已知這片土地上有白鼻心、山羌、穿山甲等133種動物棲息,當中有 25種是保育類。植物則多達375種,其中35種為台灣特有種,令人驚奇的是,森林裡還住著 130種蜘蛛。

組長呂芷涵說明自然谷環境教育基地專責小組的工作方向:「讓森林能夠按照大自然的方式成長。」這也是3位地主將這片面積1.2公頃的土地,交由環境公益信託的初心。

信託的三大目標:保護、營造、推動

要讓森林順利永續經營與保育,人類的角色不可或缺。在協會與地主的這份永久信託契約中,明確定出自然谷環境教育基地三大目標,每一個目標的開頭皆為動詞── 分別為:保護、營造、推動,最終建立人與自然和諧共存的方式。這一切都需「人」的參與,才得以實現。

透過環境公益信託,將一片土地設定為永久保育,我們得以等待一片森林的長成,也能夠對其進行保護,作為全民共享的自然資產,也有機會從事長期生態和環境調查,留下更多可讓後世受益的成果。

以「環境教育」為倡議主題,自然谷環境教育基地除了提供每月一梯次的公益生態導覽及棲地志工,也和企業進行ESG合作舉辦生態工作假期,帶領一般民眾和家庭,走進這片在環境信託下長成的大自然。
以「環境教育」為倡議主題,自然谷環境教育基地除了提供每月一梯次的公益生態導覽及棲地志工,也和企業進行ESG合作舉辦生態工作假期,帶領一般民眾和家庭,走進這片在環境信託下長成的大自然。

以「環境教育」為倡議 實地感受森林功能

團隊曾針對棲地裡5塊樣區,16科21種共 173株樹木,自主完成「碳儲存量」調查,並進一步套用學者的公式,算出自然谷環境信託棲地共1.2公頃的面積,在2007年至2025年間共保有135.1公噸的碳。換算成二氧化碳當量約為 495.38 公噸,約等於37個台灣人一年的碳排量。

這樣的調查經驗和方式經簡化後,也融入在自然谷企業生態假期行程中,參與者可透過實地量測樹木的胸高直徑、樹高等數據,能夠對應到一棵樹能夠儲存多少碳,此時原本抽象的概念就具象化了,參與者有了深刻的印象,就有助於催生改變。

村民主動發起便當會 也有長者詢問如何將自身土地環境信託

在「人」的參與中,與當地居民的互動,也是基地小組的重點工作。 2024年6月,基地工作站搬遷到更靠近鹿寮坑村民經常活動的位置,有一位經營果園的大哥,主動發起村民與小組的「便當會」,一邊享用著美食,一邊隨意聊天,在談笑中增進對彼此的了解。呂芷涵說,這就是改變的種子萌芽的跡象──對於一些種植農作物村民來說,他們有機會由被動的角色,轉化為生態維護的積極者。

近年小組也接到不少來自外部的詢問,有土地的幾位長者想了解「環境公益信託」。「這些長者年紀大了,想為手頭上的資產安排去處,我們越來越常接到這樣的詢問,感受到社會的觀念正在改變,有些人想把資產留給地球,而不只是子孫。」

「人的工作,是無法預期成果的,唯一的袐方是保持樂觀,持續下去。」呂芷涵開心地分享:2024年4月在南投有了國內第2個環境信託案例──「明知山有虎環境保護公益信託」。她樂見在守護台灣環境的路上,有愈來愈多的人認同「環境信託」這種可以永續守護土地和環境的方式。

 

環境公益信託是什麼?

我國「環境保護公益信託」制度和監督辦法於2003年發布,係屬於《信託法》裡面的公益信託項目之一。民眾若想永久保護自有土地的自然環境,可委由專業環境保護組織或自行擔任經營管理者(受託人),向主管機關申請環境信託,此舉透過公開參與與永久契約,讓民眾可出錢出地委託信賴組織,共同守護自然棲地,實現永續經營與山林保育。

 

  • 原文刊登於《里仁為美》 第78期 P18-19

延伸閱讀

如果喜歡我們的文章,歡迎多多分享: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