土壤 環境永續發展的重要關鍵
土地與生態
2017/04/01
撰文/陳儒瑋 攝影/林建豐 插畫/許銘芳
土地是萬物生命之所繫。土壤,則為解決農糧問題、調節氣候變遷、生態保育與維護生物多樣性的關鍵,更是環境能永續發展的重要根基。
每年,聯合國都訂定了一個主題,邀請全球人士反思、響應和推動這個目標,為珍貴而獨一無二的地球共同努力。
甫結束的2016「國際豆類年」,呼籲各國審視各式豆類對農業經濟、土壤環境與人類營養的重要性; 2015年為「國際土壤年」,重申健康土壤能為人們帶來健康生活的「身土不二」理想;而2014年「家庭農業年」,則是鼓勵小規模農業生產模式,將家庭和農業的核心價值兩相連結,不僅強調保障傳統糧食作物、維護自然資源及增進均衡飲食,更為生態環境、社會群體與當地經濟帶來正面效益。2014-2016年年聯合國揭櫫的年度宗旨,貫穿其中的便是孕育作物的土壤。
糧食供應質量的關鍵
這也呼應數十年前,里仁決定選擇透過有機農耕讓土地重獲生機的行動目標,希望能讓世代根植於泥土中,以有機農業理念遵守自然資源循環永續利用的原則,實踐水土資源保育與生態平衡之管理系統。
慈心有機農業發展基金會執行長蘇慕容表示,土壤左右農作物生長的產量與品質,更是全球人類主要糧食供給的關鍵因素,重要性不言而喻。土壤組成可大略區分為礦物質、有機質、空氣(孔隙)與水分等四部分。
礦物質屬於無機物,經岩石風化作用得來;有機質主成分則為含碳有機化合物,來源是動植物殘骸、微生物分解後的腐植質與外來施加之有機肥(如綠肥)。對農作物的生長來說,有機質不僅能提供作物養分,是微生物的溫床,更具有涵養與調節水源的海綿體功能。好的有機質外觀多半呈現深黑色,摸起來觸感鬆軟,由於其中充滿大大小小的孔隙,能讓作物根系、空氣、水與微生物能在其中自由活動,下雨時也能減少土壤的直接沖刷流失。但近代農業頻繁使用大型農機具,會因為過度壓實土壤導致孔隙度降低,進而影響作物的生長。
有機質的學問很大,包括氣候與耕作方式等都有所影響。蘇執行長以熱帶寒帶地區土壤的區別為例,熱帶地區土壤有機質含量普遍比寒帶來得低,是因為土壤溫度高,微生物活動快,消耗較多有機質的緣故。此外,犁田會使土壤中的碳與空氣結合,讓有機質分解較快,故從土地保育觀點來看應盡量減少翻土的次數。
有機農法維持地力
蘇執行長進一步以有機質的變化來解釋農法對地力的影響:採用慣行農法的作物養分主要依賴外來化學合成肥料提供,土壤有機質持續被微生物分解,卻沒有外來補充,有機質含量降低且土壤變得緊實硬化,作物根系無法呼吸伸展,表土也易受雨水沖刷而流失,再加上化肥殘留下來的酸根,這時沒有足夠的有機質做為酸鹼緩衝,便造成土地的酸化。
反之,有機農業則採用發酵過後的動植物有機肥,除了提供作物成長必要的養分之外,也補充土壤有機質,維持一個健康土壤中應該要有的生物系統,同時達到鬆軟、透氣與排水的功能。台灣農地有機質含量平均約為百分之一點多,但在施行有機農法的田地中,最高可到達百分之三∼五,是地力非常不錯的土壤。
有機的意義在於環境永續
「有機農業先驅者所抱持的初衷,是針對近代農業大量使用化學品進行反思,希望能培育土地肥力、保育水資源,讓環境能長遠地維持下去。」蘇執行長說。
對消費者來說,有機產品最直接的誘因往往在於農藥零檢出的食用安全性,但有機農業的積極意義並非在於不使用化學肥料或農藥,而是將土壤好好保護,畢竟土壤生成大大不易,而且孕育了複雜的生態系統,人類取用了土壤的恩賜,也應負擔著維護生態永續的責任。
選擇有機農業品,正支持了有機農業生產者善待土壤,生產者和消費者也共同藉由科學方式和反思,學習如何在糧食生產與環境生態中獲得身心平衡的生活方式,共同彰顯有機農業的深層意義。
◎ 原文刊登於《里仁為美》 第45期 P16~17
如果喜歡我們的文章,歡迎多多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