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綠色保育】邀請烏頭翁共同經營農場

土地與生態
2016/07/01
【綠色保育】邀請烏頭翁共同經營農場

文/楊鎮宇  圖片提供/莊哲權

烏頭翁是台灣東部及南部常見的鳥類,但隨棲地縮減與白頭翁雜交等因素,數量銳減。農友廖正忠觀察烏頭翁生態,不視烏頭翁為害鳥,轉念共生,讓牠成為經營農場的好幫手。

台東鹿野是著名觀光景點,熱氣球升空是夏季盛事,此外,還有一群烏頭翁在天際遨遊。烏頭翁為台灣特有種,算是白頭翁的親戚,兩者習性相似,都以植物果實或昆蟲為食物,也都會發出類似「巧克力~巧克力」的鳴叫聲,不過烏頭翁主要分布在花東、屏東一帶,白頭翁則是在台灣北部、西部活動為主。

 

心轉念 鳥害變夥伴

雖然台東鹿野仍可見純種烏頭翁,但是在當地經營果園的廖正忠,卻不怎麼開心。他5年前轉作有機,發現烏頭翁會撕開楊桃、火龍果的套袋來啄食,直接影響作物產量。他在果園放鞭炮、開收音機,沒有效果,烏頭翁照樣在果園撕開一個又一個套袋,繼續享用。 

 「這是鳥害啊!」廖正忠說,以前他真的很氣烏頭翁,後來跟慈心基金會工作人員閒聊,得知「綠色保育標章」強調人與環境共榮的價值。他轉念想,之前他從人類的作物收成量來評量,自然把烏頭翁視為「鳥害」,可是如果從人與環境共榮來看,牠就變成「農場共同經營者」了。

以往廖正忠心疼被烏頭翁啄食的楊桃,仍採收下來分送親友,烏頭翁發現吃過的食物消失後,繼續吃下一顆楊桃,讓他很頭痛。後來他保留被烏頭翁啄食過的楊桃,發現烏頭翁會把整顆楊桃吃完,才換吃下一顆。

廖正忠也刻意保留一些楊桃,乾脆不套袋,也不採摘,讓烏頭翁吃個夠。牠們竟然「配合度蠻高的」,吃飽了就離開,不會為了要嘗鮮又吃更多楊桃。

 

好夥伴 認真捉害蟲

烏頭翁喜歡吃快成熟的果實,但當果園不是產季時,烏頭翁改吃各種小昆蟲。廖正忠笑說:「烏頭翁是雜食性鳥類,如果沒有果實吃,到了繁殖期,為了養幼鳥,會認真去捉果園的害蟲,還蠻勤勞的,算是盡到共同經營的責任啦!」

申請「綠保標章」至今4年,廖正忠體會到,不用農藥化肥,對人類和環境都有好處,他期許,「烏頭翁可是以往東台灣常見的特有種呢!希望有機耕作也跟烏頭翁一樣普及!」

 

認識烏頭翁
烏頭翁又稱「烏頭殼」(閩南語),頭頂到後頸羽色烏黑,體長約18公分,屬雜食性鳥類。
近年因棲地變化、放生等情況,白頭翁進入烏頭翁棲地造成雜交現象。目前估計純種烏頭翁低於兩萬隻。預估20年內純種烏頭翁可能會消失,被《野生動物保護法》列為「珍貴稀有野生動物」,也列為國際自然保護聯盟瀕危物種紅皮書的「易危」等級。 

 

 ◎ 原文刊登於里仁為美季刊 第42期 p23

如果喜歡我們的文章,歡迎多多分享: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