怎麼看待有機農產品?
共好行動
2015/01/01
文/里仁 圖片提供/里仁、Shutterstock
台灣有機農產品規範為何?農藥殘留檢驗的作用是什麼?每當提及「有機」,坊間流傳似是而非的言論,讓許多消費者懷疑卻步。其實不論你是不是有機蔬果的愛用者,都應該認識有機農業的規範與含義。因為有機農業其實是一群人為了我們腳下這塊土地,不顧溫飽、心甘情願護地護生的一份真心。
在台灣,「有機」是有法律保護的國家標準,其規範嚴謹程度在國際上堪稱數一數二。慈心有機農業發展基金會執行長蘇慕容表示:「除了不用農藥、化肥的基本條件外,有機耕作的生產環境如土壤、灌溉用水,皆不得檢出污染。甚至種子種苗都要受檢,生產過程、使用資材與耕作方式也必須完整記錄。」想加入有機耕作的農友,第一年要提出文件並接受檢查。之後每年都要接受驗證機構進行定期與不定期的抽檢,經過二至三年的轉型期來確認各項條件與耕作方法合格,才能取得有機標誌。
友善生態與環境永續 才是有機農業的意義
聯合國糧農組織(FAO)對有機農業的定義:「有機農業是一種促進及加強農業生態系健康的整體系統管理方法,包括增加生物多樣性、促進生物循環及提升土壤生物活性。」國際食品法典(CODEX Guidelines)第六條「由於普遍性之環境污染,有機農產品無法保證不含有農藥等殘留物質,然而其生產方式應可使其含量減至最低。…有機農業最重要的目標是將土壤、植物、動物和人類共生社群的健康與生產力進行最佳化。」由此可知,有機農業真正關注的是自然資源永續與生態環境平衡,而不僅僅是農作物本身的無毒生產。
農藥殘留檢驗 僅是有機驗證的把關之一
有機驗證機構對農友評鑑的項目超過百項,蘇慕容執行長說:「檢查時除了看現場,很重要的是看農友的種植記錄,由病蟲害防治、施肥、塑膠布等資材的運用,對照作物生長狀況來判斷,最後才是農藥殘留抽驗。」在整個有機農作驗證過程中,農藥殘留檢驗只是把關的一個配套,作用在於瞭解整體合格率所呈現的相對風險,同時也是協助農友改善田間管理的檢查點。
每年政府各單位及驗證機構,都會針對有機農產品在產地及銷售通路進行數千件的抽樣監測。2011~2013年間,光是農糧署平均每年抽驗1,948件,合格率高達99.13%,也就是檢出微量農藥殘留的案例一年不到20件。即便是驗出微量農殘的有機蔬果,其檢出量遠低於國家標準所容許的殘留量,比起一般慣行耕作的蔬果還要令人安心。
台灣法令規定有機農產品不得使用任何化肥、農藥,且農藥殘留抽驗必須是零檢出。一旦驗出農藥殘留,不僅產品得下架,政府可對業者連續處罰新台幣十五萬元以下罰鍰,驗證機構也要負起連帶責任。因此比起容許微量農藥殘留的國外有機產品,台灣的法規相對嚴格。更何況,有機農業的全程把關並不僅止於農藥殘留檢驗一項,而受惠於有機耕作的環境、生態與消費者的健康,才是有機的真價值。
為了零農殘 農友付出的代價超乎想像
台灣農地規模小密集度高,空氣、土壤、水源很難百分之百零污染,確實不利於有機耕作。尤其是鄰田汙染的防範,農友必須付出極大的心力與成本。十幾年來,里仁走過每一塊農地,以制度化的把關實務來確認架上有機蔬果符合國家規範。
在為消費者確認安心與信任的過程,里仁也看到了無數的感動!有農友為了防範鄰田汙染,自願犧牲產量,加大隔離帶。也有農友主動無償幫鄰田進行人工除草,戰戰兢兢面對可能發生的任何瑕疵。更有農友忍痛看著即將採收的農作物因蟲害而毫無收成,也不願施用任何可能有爭議的資材來防治。
這些來自有機最前線的動人故事,並不是單一事件,而是絕大多數有機農民的真實寫照。他們為了土地的健康、復育田間生態,堅持不施化肥、農藥。寧願忍受不穩定的收入、犧牲自身生計,也要維護有機的信譽。
相較於農友的付出與承受的風險,消費者只要花數十元,就可以享有安心的有機蔬果。對於農友栽種與運輸過程,可能因環境影響偶然發生的微量農殘案例,身為消費者的我們,能否抱持協助與鼓勵的態度,來支持有機產業的改善?畢竟更多農友與廠商投入有機產業,降低台灣整體農藥用量,維護土地的永續,才是你我的最大福氣!
◎ 原文刊登於里仁為美季刊 No.36, P.14~P.15
商品推薦 - 快來試試看
如果喜歡我們的文章,歡迎多多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