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機先行者的拓荒史 一米入魂 銀川實踐光復大地的理想

食品與廠商
2024/08/23
有機先行者的拓荒史 一米入魂 銀川實踐光復大地的理想

午後的夏陽將稻田刷上飽和的黃,
花東縱谷的風徐徐吹送,掀起一波波稻浪。
賴兆炫站上田埂,望向已結穗的稻田,溫暖的眼神流露出對家鄉濃厚的情感。
1997年,他以父親之名「銀川」創業,
28年來與妻子梁美智以「光復大地」為願景,帶領一群米農轉型有機。
如今已是台灣最大有機米產銷單位,行銷海內外的知名品牌。

文/曾怡陵.攝影/詹朝智

頂著中興大學農業經濟研究所的學歷,又有穩定的工作,賴兆炫何以選擇返鄉?
童年時期正值慣行農法盛行,父親和親戚都曾受農藥中毒之苦。他因為擔任福壽實業的有機肥料採購,接觸日本有機米產業,看到日本的成功案例,認為台灣也能走出一片天。

在不識有機的年代 引領農友守護良田

梁美智是賴兆炫的大學和研究所同學,婚後為了有機的理想,捨棄9年的公務員工作,跟著從農。兩人返鄉之初,人稱「博士爸」的公公承受莫大壓力。「大家覺得我們書唸那麼多,怎麼還回來種田?讓公公從雲端上跌了下來。」梁美智說。

當時有機概念還少有人知,賴兆炫從自家的稻田做起,鼓勵親戚鄰居改做有機。不僅保障收購價、提供農損補助,也耐心陪伴農友面對病蟲害。他在田裡往往一站就是好幾個小時,觀察害蟲與天敵、作物之間的關係,再將生態防治的好處告訴農友。有農友聽了他們的話轉有機耕種,意外發現旁邊的慣行田被飛蝨吃光光,但自己的田卻安然無恙,原來不灑藥後,田裡的生態變豐富了,住了許多飛蝨的天敵,才得以免於蟲害侵擾。「我們常說生態要平衡,農友說,但是蟲吃我的作物耶。我說,蟲吃的才萬分之一,但也許可以讓你的收成變好。」梁美智說。

銀川稻田裡稻米的植株間距寬大,因此通風良好,可以減少病 蟲害的產生。
銀川稻田裡稻米的植株間距寬大,因此通風良好,可以減少病蟲害的產生。

親自驗證有機種植的成果後,願意轉作的農友越來越多,但光是稻田轉作有機還不夠,銀川更追溯至水源上游的梅園,讓有機生產更完整。銀川以高於市場的行情邀梅農加入有機種植的行列,並委託覺林農場將有機梅製成梅精等加工品。這些用心大家都看在眼裡,原本持觀望態度的稻農也慢慢卸下心防,如今加入有機耕種的稻農已成長到143位,有機稻田的面積更達340公頃。

收割機在大太陽下來回收割飽滿的穀子,空氣中飄散稻香。
收割機將稻米與稻稈分離後,再運到銀川的碾米廠進行烘乾、碾製等流程。


 

創業起起伏伏 幸有夥伴打氣陪伴

在銀川成長的過程中,外部夥伴的陪伴是一股重要的力量。賴兆炫回憶在一次有機營中,參與的農友有20位,慈心基金會的夥伴卻出動了40人。「他們擔心農友受不了有機的艱辛歷程而放棄,因此投入大量人力並耐心關懷,令人佩服。」有機耕作不易,由慣行轉作有機須經過2年轉型期。為了讓農友轉作過程的生計有保障,里仁除了有機米之外,也銷售有機轉型期的米。「我們告訴消費者:如果不幫農友撐過轉型期,他就無法順利進行有機耕作。」里仁商品開發專員林恩儀說。

雖然有穩定的通路,但由於台灣飲食西化、吃米的人變少等因素,加上銀川堅持照顧農友,希望增加有機稻米的面積來達成潔淨土地的心願,銷售壓力有增無減。早期沒有行銷預算,只能一包米一包米推廣。看起來嚴肅的賴兆炫獨自在超市追著主婦們試吃米,成效有限。後來能言善道的梁美智加入陣容,勤跑展售會、超市,銷售開始出現起色。

為了開闢多元的稻米去化途徑,銀川努力開發米食加工品。基於光復大地的共同理想,里仁也積極媒合食品廠開發蘿蔔糕、湯圓、粽子、米果等米食,到後來廠商甚至開始自發性地採購銀川米做為食材原料。回顧這些點滴,賴兆炫說:「在我們剛起步,什麼都不懂的時候,這些幫助對我來說非常重要,溫暖了我的心。」

二話不說買地設廠 只為了有機米

除了耕耘國內市場,銀川也遠赴國外展會,成功拓展香港、新加坡、加拿大、澳洲的市場。8年前,梁美智到澳洲參展時,有客人問起無麩質米麵條,讓她看到市場對無麩質產品的需求,也意識到食米量減少帶來的危機。回台後憑著一股衝動,就在花蓮吉安買地設廠。她笑著說:「用命格來看,我是七煞,賴先生是破軍。兩個很不安定的靈魂撞在一起後,做了很不安定的事情。為了解決一個問題,不小心又增加了新的挑戰。」

「起初兩年,做到會哭喔!」買地建廠所費不貲,調整米麵條口感的過程中,每批失敗品達上百公斤、萬元成本,賴兆炫忍痛請怪手挖個大坑埋入當堆肥。等口感調整好了,烹煮時間卻高達26分鐘,並不符合現代飲食簡便的需求。還好當時里仁開發顧問楊植三給的回饋是「有前途!」,「如果當初說不行,我可能就放棄了。有人認可很重要!」現在,米扁麵已經進步到只要煮6分鐘,即將上架的米細麵甚至沖泡就可食用。

多年來,銀川不斷推廣米食,曾有人問:「可不可以不要再做米製品了?」梁美智一手拍桌,快人快語:「不做米,我就什麼都不想做了。我這輩子就只做有機米,就是要把那 340公頃給hold住,什麼困難都想辦法克服。這是我這輩子的心願跟動力!」

銀川米經過取樣檢驗、色選機過濾病蟲害粒等流程,確 保每一包米的品質。
銀川米經過取樣檢驗、色選機過濾病蟲害粒等流程,確保每一包米的品質。

深植永續理念 為未來20年奠定基石

銀川走過28年,已奠定在產業的領先地位。不只看眼前,也放眼未來,從方方面面打磨品牌的永續經營力。

推廣米麵條、米粉來應對消費者吃飯吃得少的狀況之餘,銀川也看到農村人口老化凋零的現象。為了培育新一代的農業生產菁英並養成認同有機理念的消費者,銀川從2013年起,每年舉辦「有機生活營」,2023年參與的師生高達8百位。梁美智認為,教育是百年大計:「我很害怕哪一天沒人要種田了,或是為了節省人力就用飛機灑農藥!我要讓孩子們知道,種田是可以成就一番事業的。」

要永續經營,必須考量環保。這幾年銀川 更積極地與屏東大學、南華大學合作各種試驗,希望減少種稻過程的甲烷排放量。

從米食加工、教育、環保等多元面向,銀川努力為有機米的永續未來找解方。過去28年,銀川帶領一群慣行農友走向有機,讓更多土地變得純淨;未來20年,也設立明確的奮鬥方向,有待消費者一起響應,合力促成光復大地的願景。

如果喜歡我們的文章,歡迎多多分享: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