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機農業沒有SOP 實驗型青農的絲瓜挑戰
農產品與農友
2018/07/01
文/黃福惠 攝影/王士豪
從挑選適地適宜的品種開始,農友陳正芳與陳皓崴父子兩代齊心,在不懈的有機耕作實驗中,栽培出美味翠綠的有機絲瓜。
位於雲林縣斗南鎮的「陳皓崴有機農場」,是一座大約四分地的網室。走入綠藤攀滿網架、大小絲瓜垂吊、紋白蝶飛舞黃花間的明亮農場,是主人陳正芳與陳皓崴父子採行有機農法的實驗場,有傳統的米管型絲瓜和新型的蘋果絲瓜,近期也開始栽種翡翠苦瓜。
斗南鎮是重要的絲瓜產地,陳皓崴推測,「是土壤的鎂和鈣含量較多,讓絲瓜具有獨特風味。」斗南一帶多為黏土,飽水度較高,即使絲瓜相對耐濕,農友依舊得在排水透氣上下功夫。陳皓崴讓絲瓜的植株列與列刻意間隔較寬,避免根系附近土壤因來回行走而被壓實,失去透氣性。他拉高種植位置,讓植株離地約50~60公分來強化排水,又在突起面上鑽洞、插入竹管,用煙囪的原理將土壤濕氣排出。
返鄉青農 兩代扛鋤做有機
民國75年次的陳皓崴是返鄉青農,爺爺奶奶過往曾在這塊田地上種植水稻。多年前,父親陳正芳從警官崗位退休,為了照顧生病的雙親而回到斗南,開始種南瓜等作物當興趣。陳皓崴當時在保健食品公司工作,每週回鄉陪伴長輩也跟著父親下田;心疼因病所苦的祖父母,又經歷了震撼社會的黑心油品事件,讓他正視到人們的健康與食物源頭息息相關,以及有機農業的重要。
對於是否要全力投入有機農事,父子之間原本有歧見,但一方面想支持兒子的志業,一方面思及農事環境對身體的影響,陳正芳決定成為陳皓崴的隊友,一起為轉型有機努力。2012年起,陳皓崴藉由參與農民學院課程、百大青農輔導計畫,逐漸走上有機耕作的道路。
做有機比做實驗複雜 不斷嘗試找到最適合的做法
在春末時分走進這座網室,感官體驗很豐富。藤架上垂著一條條綠色絲瓜,有些幼果尚連著黃花,在藍天下挺美。一對對紋白蝶在草地上輕舞,大白鵝聒噪聲不絕於耳,還有些昆蟲鼓動翅膀的嚶嗡聲,最特別的是空氣中飄浮著淡淡薄荷味道。因為陳皓崴想維持自然食物鏈循環的用心,讓生機盎然的農地出現了能抑制蟲害的寄生真菌。
網室內,藤蔓間忙碌的蜜蜂是授粉幫手,鴨群會放到田間吃蝸牛等害蟲,兩隻像看門狗的兇悍白鵝則會吃些雜草。除草的部分主要還是靠人工,同時栽種能防雜草和減少蟲害的特殊植被──就是令人好奇的薄荷味道來源,包括普列薄荷和心葉水薄荷。如此一舉兩得又適應環境的忌避植物,是經過多方嘗試才確認的。研究所畢業的陳皓崴大嘆做有機比做實驗複雜許多:「有機農業沒有SOP!你就是得不斷嘗試,才能找到適合特定環境的做法。」
適地適宜的信念,也體現在他選用了儲存當地氣候訊息的自留種絲瓜,而不是品相較齊、卻可能不適應特定環境,須打藥施肥的商業種。為了保持品種,原則上要在手動授粉後立刻把花包起來,有機栽培也讓絲瓜有緩慢充分的成熟時間,吃起來口感更加紮實綿密,白色瓜瓤久煮不黑,湯帶甜。「和小時候奶奶在後院種的絲瓜味道很像,讓我滿感動的。」
有機栽培產量低,遇到極端氣候衝擊更大,從農至今還稱不上有經濟獲益,但陳皓崴沒有放棄。他感謝父母的支持和太太的忍讓,也提到里仁與福業的師兄姊從農技、通路到精神上的支持與陪伴,有時候擔心絲瓜品相不佳,到門市卻有人告訴他:「我都搶不到你的蘋果絲瓜!」消費者的鼓勵為他打了一劑強心針。
陳浩崴有機農場
盛產季節:夏季5~9月
場主:陳皓崴
品項:絲瓜
地點:雲林縣斗南鎮
驗證書字號:9310070
原文刊登於里仁為美季刊 No.49 P.18~P.19
如果喜歡我們的文章,歡迎多多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