塑膠微粒、奈米全球關注中

土地與生態
2017/10/01
塑膠微粒、奈米全球關注中

編譯/陳儒瑋 圖片來源/shutterstocks

隨著現代社會發展和技術革新,訴求各種功能、成分的清潔劑也愈來愈多。但是消費者對於為了促進銷售而添加的清潔劑成分,了解多少呢?

近來,清潔用品為創造行銷話題或增強洗淨力,額外添加看得見的塑膠微粒或是看不見的奈米物質等成分,受到大眾和環保團體關注。

 

2018年起 台、美禁售含塑膠微粒產品

柔珠清潔用品號稱能徹底洗淨油脂、汙垢及老廢角質,讓愛美人士趨之若鶩。柔珠(Microbead,又稱塑膠微粒)指直徑小於5mm(毫米)或甚至小於1mm的聚乙烯(PE)或聚丙烯(PP)塑膠粒,常見於沐浴乳、牙膏等個人清潔用品。這些塑膠微粒在人們進行清潔時,隨著水流進入下水道排放至河川、湖泊與海洋,因為體積極小、且無法分解,容易吸附有害微生物、病原體等,對水資源及海洋生態造成嚴重影響。

全球七十幾個民間組織受聯合國環境規劃署(UNEP)贊助,合力推廣名為「打擊塑膠微粒(Beat the Microbeads)」的APP,只要掃描產品條碼,就能知道是否含有塑膠微粒;而知名「東西的故事(The Story of Stuff)」製作團隊,以長度約二分鐘的動畫影片《塑膠微粒的故事》,解釋柔珠產品對生態的衝擊。

另外,2015年12月,美國簽署公布《無柔珠水體法》(Microbead-Free Waters Act),規定含塑膠柔珠的牙膏、洗面乳等清潔用品,自今年7月起不得生產,2018年7月全面禁止銷售。

在台灣,根據環保署所公布的《限制含塑膠微粒之化粧品及個人清潔用品(含牙膏)製造、輸入及販賣》新版草案,自2018年起,亦將不得製造及輸入相關產品,並於同年7月起禁止販售。

 

德國提出呼籲:預防奈米物質的環境衝擊

標榜使用奈米銀技術的家用清潔劑產品,強調抗菌、殺菌的原理在於銀具備抗菌功能。奈米是直徑介於1至100nm(十億分之一公尺)的粒子,將銀粒子奈米化之後,比一般銀粒子的接觸面積更大,便擁有更強的殺菌功效。

然而,根據2015年加州大學奈米科技與環境衝擊研究中心(Center for Environmental Implications of Nanotechnology)研究報告提醒,直徑小的粒子較容易被魚攝食而進入體內,呼籲各界持續關注奈米物質對環境生態帶來的影響。

德國環保署提出建議,奈米物質未必會帶來危害,但是仍需要採取策略來解決特定的環境風險以防患於未然,包括:統一奈米的定義、納入化學品法規管制、制定環境風險評估指南,以及要求含奈米物質產品必須註冊列管等。

如果喜歡我們的文章,歡迎多多分享: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