選擇非基改 守護環境與健康
共好行動
2017/07/02
文|陳儒瑋/《基改追追追》共同作者 圖片提供/石吉弘、黃嘉琳、倪旻勤、gettyimages、shutterstock
基改作物自1996年面市以來爭議不斷。支持者認為基改作物是人為研發的高科技產品,能提高產量、減少種植成本與增加營養素,氣候驟變造成糧食短缺問題更可因此解套;反對者則批評基改風險高,配套使用的農藥與種子專利權壟斷問題重重,傷害環境生態、危及人體健康與阻撓糧食自主的負面影響都已浮現。
2017年5月,長期參與台灣無基改運動的學者與民間團體齊聚台北水花園有機農夫市集,向關心基改與食農安全的市民們分享全球基改作物與食品現況,討論消費者的行動方針,好能避開基改的潛藏風險,朝向打造台灣成為有機島的目標前進。民間團體基於非基改理念,已經開始聚集、發揮力量。
除草劑致癌疑慮與農企業壟斷
探討基改作物風險,首先必須關注與其配套使用的農藥課題。長期參與台灣民間非基改運動的台大農藝系榮譽教授郭華仁表示,由於基改作物設計成主要具有抵抗除草劑「嘉磷塞」的能力,因此一開始農友雖然可以有效地用除草劑殺死雜草,但雜草在日後會產生「抵抗嘉磷塞」特性,就必須以更多劑量或其他種類的農藥來解決,導致產生「超級雜草」問題。濫用除草劑影響環境生態,世界衛生組織也已將嘉磷塞列入2A等級對人體可能有致癌風險物質。此外,近年來蜜蜂大量死亡的案例,學界認為與抗蟲基改作物搭配使用的類尼古丁農藥有關。
孟山都等研發基改種子的公司,同時也是重要的農藥生產商,全球高過六成農藥肥料與種子市場掌握在這六大企業手中,更為種植基改作物國家的生產者帶來許多負面影響。
印度自2002年起開始種植孟山都Bt基改棉花,但不久之後,農民們發現田裡出現具抗藥性的害蟲,導致必須施灑其他殺蟲劑。比起傳統非基改棉花,基改棉花還因為專利權問題不能留種,農民每年必須付出3∼8倍價格購買基改種子,收成棉花纖維品質卻反而較差。但是當生產者想要回頭改種傳統棉花時,赫然發現選擇變得極為稀少,因為近九成棉花種子掌握在孟山都手上。
因此,年復一年的專利權使用費、機械器材的開銷,又為了消滅防治產生抗性的害蟲必須噴灑更多農藥,農民的經濟負擔益發沉重。當欠缺現金的農民向銀行尋求融資借款購買種子資材時,他們面臨的困境則為金融單位不願貸款給小規模農戶,只得轉向高利貸業者借款。一旦天災人禍導致收成不如預期,落入惡性循環之中難以翻身,許多人最終被迫走上絕路。
基改作物的潛在風險
◎環境生態:配套使用農藥影響生物、水源、土壤與空氣
◎人體健康:配套使用除草劑嘉磷塞被認定可能有致癌風險
◎企業壟斷:6家跨國農企業掌握九成以上基改種子與專利權
◎糧食自主:大量仰賴進口基改食品原料的國家將受制於出口國
拒絕基改食材 匯聚的民間力量
看似風生水起的非基改食品浪潮,是長達數十年民間各種深耕能量積累的結果。1996年,里仁公司與名記豆腐合作,推出當時台灣市場罕見的食品級非基改豆腐。里仁副總經理韓敬白表示,里仁的精神是保護自然生態,唯有環境永續,才能帶來人類健康。基改作物的立基點來自於追求商業收益,在追求利潤極大化下,以違反自然的方式,影響生物的生存權利。
長期供應里仁豆製品,同時也是台灣非基改食品重要推手的名記豆腐黃孝誠老闆,提到他在1994年在日本吃到香味、品質與口感俱佳的豆腐時,所受到的震撼至今仍印象深刻。回到台灣後,致力於生產非基改豆製品。目前,他與美國5大湖區附近9個州的農友契作食品級非基改黃豆,採取黃豆、玉米、小麥與休耕的4年輪作友善農法方式,確保作物品質也保護環境永續。
雖然台灣至今尚未允許種植基因改造作物,但在2008年幾個民間團體共同聯合發起了「台灣無基改農區運動」,藉由本土農民在自家土地上插牌宣告不種基改作物的行動,建立防火牆,集結抵禦可能被迫開放的壓力。包括花蓮玉里鄉的銀川永續農場、東豐拾穗農場,以及台南後壁區的芳榮米廠,都是最早響應插牌的無基改農區之一。截至今日,共有534戶農友響應,總面積達894.78公頃。
民間的努力和消費者力量確能影響公部門政策,以台灣立法規範學校膳食禁止使用含基因改造生鮮食材及其初級加工品為例,全由志工家長發起的「校園午餐搞非基」行動倡議為開端,亦成為農委會後續推行營養午餐採用「CAS有機農產品標章」、「CAS臺灣優良農產品標章」、「產銷履歷認證標章」、「吉園圃標章」,以及「台灣農產生產溯源QR Code」之四章一Q本土食材的契機。
如何避開基改食品的風險
1. 吃台灣在地生產的農作物
2. 「有機」一定是非基改
3. 台灣僅核准進口基改黃豆、玉米、棉花、油菜與甜菜,購買以上5種商品時,請特別注意來源
4. 基改食品無法從外觀判別,務必詳讀食品標示!
5. 減少食用過度加工的食品
6. 選擇主動標示「非基改食材」的餐廳
支持非基改:吃本土、買有機、看標示
2015年底,台灣基改食品標示新制全面上路,要求只要含有基改食品原料就需要強制標示,範圍擴及包裝食品、散裝食品與食品添加物,領有營業登記的店家也納入管制場所。
面對飲食中琳瑯滿目的食品,消費者想要避開基改成分,該怎麼做?韓敬白說,由於台灣目前尚未允許種植基改作物,所以支持台灣在地就是一個好方法。此外,法令規範有機農產品與有機農產加工品不得使用任何基因改造之種子及種苗,因此購買有機產品也會是個好選擇。里仁販售的大豆沙拉油,便以非基改黃豆為原料製成。他也認為,由於基改作物與食品從外觀、口感上難以辨別,看清標示並做出選擇是消費者應該要做的重要功課。
目前餐廳雖然受政府規範必須揭露基改成分,但落實程度並不是那麼完全,消費者如果有疑慮,最好的方式就是主動詢問店家,若含有基改成分的話,就可以拒買或要求標示,以行動讓業者感受壓力進而產生改變。再者,遠離過度加工的食品,也能減少將基改黃豆與玉米吃下肚子的機率。
每口食物的倫理抉擇
全球化的浪潮席捲,餐桌上的食物很有可能遠渡重洋而來,黃豆就是一個很好的例子。
中南美洲為了種植基因改造黃豆,大量砍伐原始森林,不僅迫使原住民流離失所,附近地區的居民也深受除草劑濫用之苦,導致社會的不公平與不正義。
從傳統基因改造作物到新近的基因編輯生物,往往聲稱能餵飽世界或是對消費者健康有好處,但事實上我們要做的應該是努力保護傳統種子、維持環境多樣性、減少浪費、均衡攝取各種食物,並學習與自然對話。
我們吃的每一口食物,都是一種倫理抉擇。
商品推薦 - 快來試試看
如果喜歡我們的文章,歡迎多多分享: